发展魔芋产业——成为“行家里手”
自幼家境贫寒的阿初日坡,成家后常年与6亩承包地为伴,尽管他和妻子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依旧摆脱不掉贫困,于是他暗下决心,无论如何也要走出一条致富路。
2010年,阿初日坡在走亲戚时,看到亲戚家种植白魔芋收入好,就向亲戚家学种白魔芋,讨教经验和技术后,买了一些种子,在房前屋后、花椒林下试种。到2012年,他家零星种植的白魔芋面积扩大到3亩左右。
“脱贫致富,一靠政策好,二靠国家扶持,三靠勤劳!”阿初日坡告诉记者,初次成功后,在县魔芋办的鼎力扶持下,2013年,他租用村民的耕地,扩大种植规模,种了10亩白魔芋,获得丰收,年底采收鲜芋12000斤,销售收入达4万元。
为提高种管水平,阿初日坡坚持自学,经常到县魔芋办咨询栽种和管理技术,让魔芋办帮助外出参观取经、聘请专家指导,积极参加县、乡举办的技术培训等,逐步掌握了白魔芋栽培管理技术。
在白魔芋种植中,阿初日坡在县魔芋办的指导下,先后推广林下套种、农作物间套种魔芋两种方式,以单种、间种、套种多种方式,推进魔芋种植科学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以“青花椒树下套种白魔芋”农特产业发展模式,采取“一青一白”植地结缘和优势互补的生产方式,示范推广青花椒与白魔芋间套种植不断增强魔芋生产综合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增收。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他就成了种养白魔芋的行家里手。2014年,他承包了土地,种了50亩白魔芋,收入20万元以上。
创建魔芋基地——成为群众致富“领头雁”
“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阿初日坡说,光自己富了不算富,在自己富的同时,带动和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道路,是他美丽的“致富梦”。
2014年,他在自己大量种植白魔芋的基础上,投入20万元资金,购买种芋,以“借种还种”的方式,按照每亩250至300斤的标准,把种芋发放给村民们,按照“承包农户土地、群众在地头务工”的方式,在放马坪乡四尔且村地莫黑得组,以每亩800元的租金承包100余亩耕地,创建白魔芋种植基地,让30余户农户在获得租金的同时,收入魔芋基地的打工收入,带动村民勤劳致富。当年,农户收入最多的就有2.3万元、最少的也有1万余元。
2015年,他又承包了该县的移民后期扶持项目——白魔芋发展基地450亩,因为要成片种植,他发动群众落实地块,大力发展白魔芋,又请西南大学白魔芋研究中心教授张社林长期提供技术服务。因项目成效显著,2016年,县政府扶持36万元,让阿初日坡继续承包和推进这个项目。
用辛勤的汗水,一步步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当自己致富后,他心里装着众乡亲,通过县委、县政府及县魔芋办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加上自己的不懈努力和不断进取,阿初日坡成为了带领村民种植白魔芋脱贫致富的“领头雁”。
致富后的阿初日坡,对美好未来充满憧憬。为了方便目前已读小学的三个孩子,他在对坪镇修了一个砖房,让自己的父母亲在对坪镇照顾孩子上学。靠着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一家人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创办合作社——成为群众致富“主心骨”
2014年4月,阿初日坡通过县魔芋办“借芋还芋”扶持政策,注册300万元资金,在水路、公路较为便捷的金沙江畔的对坪镇成立了“金阳永信白魔芋农民专业合作社”,致力于发展、带动当地农户进行现代化的白魔芋种植及深加工,直接对外销售优质小种芋和商品芋,促进芋农增收,助推精准脱贫。
“为壮大合作社规模,做大、做强、做优白魔芋产业,促进合作社成员增收,我们长期与中国魔芋协会会长张盛林教授开展技术合作,为合作社规模化发展白魔芋产业提供技术支撑。”阿初日坡告诉记者,请专家教授来辅导,就有了科学保证,再扩大生产、建设白魔芋基地都有了产业发展的后盾。
在他的精心管理下,合作社以“永恒发展、诚信经营、成员互惠”为宗旨,以统一规划、统一种芋供应、统一物资采购、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技术培训,统一采挖、统一上市“七个统一”的产业运作模式,为入社成员提供白魔芋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白魔芋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千方百计提高农民专业化组织生产程度,最大限度地提升产业效益,达到节省成本,增加单产,促进芋农增收。入社农户也越来越多,目前已达到250户。
“去年,我们合作社仅在自己的魔芋基地挖出来的鲜芋种子就有20万斤,全年总共出售魔芋种子30万斤。”阿初日坡告诉记者,合作社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实行科学化的管理,精准化的生产建设,已发展成为该县极具代表性的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目前,合作社在放马坪乡、红联乡自建无公害标准化白魔芋基地2000亩,年采挖鲜芋总产量1500吨,均可提供150吨种芋和900吨商品芋,实现总产值达540万元,盈利200万元左右。
2016年,永信合作社又在对坪镇新建占地面积2500平方的白魔芋加工厂,年烘烤干芋片400吨以上,带动120人就业。
如今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群众发展产业致富的“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