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新闻网讯(文/记者 洪冬玲 图/傅定一)“鸿雁,天空上,对对排成行,江水长,秋草黄,草原上琴声忧伤……”一曲广为流传的《鸿雁》就能触动无数听众心底最柔软、美好的缱绻,体现出民族音乐悠远蜿蜒、直抵内心的强大力量,也让大家对鸿雁产生诸多情感。听着悠扬的歌声,遥想苍茫天地间,一群鸿雁或排成“一”字,或排成“人”字划过蔚蓝穹顶,是怎样的壮丽。当它们驻足邛海湿地,晒着太阳,安逸觅食,又给西昌的暖冬增添了几多生趣。
没错,鸿雁就是邛海湿地鸟类家族中增添的“新成员”。早在今年9月,就有不少市民游客已经发现这种类似“家鹅”的鸟类。此鸟性喜结群,善游泳,飞行力强,警惕性也高,行动极为谨慎小心。休息时群中常有几只“哨鸟”站在较高的地方引颈观望,如有人走近,则一声高叫,随即而飞,其他鸟也立刻起飞。
据了解,鸿雁是鸟纲、鸭科、雁属的大型水禽。体长90厘米左右,体重2.8-5千克。嘴黑色,体色浅灰褐色,头顶到后颈暗棕褐色,前颈近白色。远处看起来头顶和后颈黑色,前颈近白色,黑白两色分明,反差强烈。主要栖息于开阔平原和平原草地上的湖泊、水塘、河流、沼泽及其附近地区,以各种草本植物的叶、芽、包括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芦苇、藻类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少量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动物性食物。
鸿雁性喜结群,常成群活动,特别是迁徙季节,常集成数十、数百、甚至上千只的大群,从繁殖地迁往越冬地。不过,在西昌邛海国家湿地公园内发现的鸿雁并非迁徙候鸟,而是属于养殖放生的。
西昌市林业和草原局资源管理和政策法规股负责人李俊荣介绍,自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国家林草局发布了《关于规范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对于鸿雁等45种野生动物,《通知》明确要求,要积极引导有关养殖户在年底前彻底禁养禁食销售。根据相关要求,冕宁县一鸿雁养殖户签订了退养补偿协议,将43只鸿雁交予有关部门。考虑到生态平衡稳定问题,西昌市林业和草原局在9月中旬,于青龙寺和西昌市委党校两个地点,分批次将鸿雁放归自然。自此,43只鸿雁成为邛海湿地公园“常住居民”。
邛海丰富的水生植物足以让它们在这儿安逸地觅食栖息,在蓝天白云下,鸿雁沐浴着温暖的阳光,时而飞扬翅膀、时而低头寻食,给冬日寂静的湖面增添了一抹生机。
由于西昌独特的气候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使邛海湿地成为我国南方候鸟的重要栖息地之一,每年都有大量的鸟类在邛海湿地过冬。监测数据显示,邛海国家湿地公园及周边邛海流域307平方公里的鸟类记录共有190余种。其中,种群数量最大的是骨顶鸡,其次是红嘴鸥、普通鸬鹚、绿翅鸭、赤膀鸭、绿头鸭等。这些飞往西昌越冬的迁徙候鸟多数来自西伯利亚以及中国东北、川西高原等地,每年冬季11月前后到来,次年3月以后陆续离开。随着气温的降低,越来越多的候鸟已飞抵邛海湿地,西昌市民再度迎来热闹的观鸟季。鸟儿们萌态、自然的生活,不仅让大家感受到邛海的美景,也增强了大家爱鸟护鸟、爱护环境的意识。为方便广大市民游客了解各类鸟儿,观鸟岛湿地内还设置有一个鸟类观测站,图文并茂地讲述了各类鸟儿们在邛海的生活,同时,今年全新提升打造的湿地宣教中心,也专门开辟了一个展馆——“鸟儿的鸣响”,向游客详细展示邛海湿地的水鸟生活景象。
凉山新闻网讯(文/记者 洪冬玲 图/傅定一)“鸿雁,天空上,对对排成行,江水长,秋草黄,草原上琴声忧伤……”一曲广为流传的《鸿雁》就能触动无数听众心底最柔软、美好的缱绻,体现出民族音乐悠远蜿蜒、直抵内心的强大力量,也让大家对鸿雁产生诸多情感。听着悠扬的歌声,遥想苍茫天地间,一群鸿雁或排成“一”字,或排成“人”字划过蔚蓝穹顶,是怎样的壮丽。当它们驻足邛海湿地,晒着太阳,安逸觅食,又给西昌的暖冬增添了几多生趣。
没错,鸿雁就是邛海湿地鸟类家族中增添的“新成员”。早在今年9月,就有不少市民游客已经发现这种类似“家鹅”的鸟类。此鸟性喜结群,善游泳,飞行力强,警惕性也高,行动极为谨慎小心。休息时群中常有几只“哨鸟”站在较高的地方引颈观望,如有人走近,则一声高叫,随即而飞,其他鸟也立刻起飞。
据了解,鸿雁是鸟纲、鸭科、雁属的大型水禽。体长90厘米左右,体重2.8-5千克。嘴黑色,体色浅灰褐色,头顶到后颈暗棕褐色,前颈近白色。远处看起来头顶和后颈黑色,前颈近白色,黑白两色分明,反差强烈。主要栖息于开阔平原和平原草地上的湖泊、水塘、河流、沼泽及其附近地区,以各种草本植物的叶、芽、包括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芦苇、藻类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少量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动物性食物。
鸿雁性喜结群,常成群活动,特别是迁徙季节,常集成数十、数百、甚至上千只的大群,从繁殖地迁往越冬地。不过,在西昌邛海国家湿地公园内发现的鸿雁并非迁徙候鸟,而是属于养殖放生的。
西昌市林业和草原局资源管理和政策法规股负责人李俊荣介绍,自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国家林草局发布了《关于规范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对于鸿雁等45种野生动物,《通知》明确要求,要积极引导有关养殖户在年底前彻底禁养禁食销售。根据相关要求,冕宁县一鸿雁养殖户签订了退养补偿协议,将43只鸿雁交予有关部门。考虑到生态平衡稳定问题,西昌市林业和草原局在9月中旬,于青龙寺和西昌市委党校两个地点,分批次将鸿雁放归自然。自此,43只鸿雁成为邛海湿地公园“常住居民”。
邛海丰富的水生植物足以让它们在这儿安逸地觅食栖息,在蓝天白云下,鸿雁沐浴着温暖的阳光,时而飞扬翅膀、时而低头寻食,给冬日寂静的湖面增添了一抹生机。
由于西昌独特的气候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使邛海湿地成为我国南方候鸟的重要栖息地之一,每年都有大量的鸟类在邛海湿地过冬。监测数据显示,邛海国家湿地公园及周边邛海流域307平方公里的鸟类记录共有190余种。其中,种群数量最大的是骨顶鸡,其次是红嘴鸥、普通鸬鹚、绿翅鸭、赤膀鸭、绿头鸭等。这些飞往西昌越冬的迁徙候鸟多数来自西伯利亚以及中国东北、川西高原等地,每年冬季11月前后到来,次年3月以后陆续离开。随着气温的降低,越来越多的候鸟已飞抵邛海湿地,西昌市民再度迎来热闹的观鸟季。鸟儿们萌态、自然的生活,不仅让大家感受到邛海的美景,也增强了大家爱鸟护鸟、爱护环境的意识。为方便广大市民游客了解各类鸟儿,观鸟岛湿地内还设置有一个鸟类观测站,图文并茂地讲述了各类鸟儿们在邛海的生活,同时,今年全新提升打造的湿地宣教中心,也专门开辟了一个展馆——“鸟儿的鸣响”,向游客详细展示邛海湿地的水鸟生活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