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财经记者 宋华:您好,这是您第6次来到三河村,每一次您觉得有变化吗?这一次您觉得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四川省委常委 曲木史哈:都有变化,过去是很破旧,后面开始启动搬迁,然后建设、入住,现在推动产业公共服务发展,每次来都有不同的内容,都有新的变化。这一次我觉得最大的变化,一是群众的精神面貌更好,二是有部分产业开始发挥效益了。今年5月份,所有群众全部高高兴兴地搬进了新居,他们都撑起大拇指,异口同声地称赞着“脱贫攻坚瓦吉瓦”,瓦吉瓦就是好得很的意思。现在我们通过脱贫攻坚普查,三河村所有的群众都达到了脱贫的标准,每一户都通水、通电、通广播电视,有安全的住房、医疗保障、教育保障,收入也超过了贫困县的标准,他们现在正在兴高采烈地向乡村振兴方向去奋斗。
央视财经记者 宋华:在这个工作中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四川省委常委 曲木史哈:工作最大的难点,当时搬迁过程中遇到了新冠肺炎疫情,对一部分群众的就业有一定的影响。现在的难点就是要创品牌,把这些产业的品牌创起来,搞旅游,旅游的融合发展兴起来,还要把就业的质量提高。可以说如果不实施易地搬迁,像三河村这样的300多户1600多人,分散在海拔2500到2700的高寒山区,这个地方土地贫瘠,气温低下,交通封闭,没有发展的出路,人才也留不住,所以易地搬迁是解决他们穷根的最有效的办法。通过易地搬迁,配套公共服务教育卫生、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现在三河村学校有了、卫生室有了、公共服务跟上了、交通也方便了。而且现在在种植业方面,发展了脆桃、中药材、花椒。在养殖业方面养了蜜蜂,养了西门达尔牛,养了母猪,今年这些农产品,牛和猪价格都很好,今年群众增收效果很好,群众都很开心。
央视财经记者 宋华:我们知道脱贫攻坚,不仅要提高贫困群众的物质水平,还要提高他们的文明程度和意识,在这个方面凉山州做了哪些工作,做得怎么样?
四川省委常委 曲木史哈:脱贫攻坚不仅要富群众的钱袋子,更要富群众的脑袋。凉山州针对凉山的实际情况,他们把扶贫与扶智有效地结合起来,大力进行感恩奋进教育,先进典型引路,开展了在全国脱贫攻坚最具特色的讲文明、树新风运动,主要是三大方面,一是禁毒防艾,过去凉山是毒品、艾滋病的重灾区。这项工作通过5年的努力现在效果十分明显,得到了国家禁毒委、卫生健康委的高度评价。第二个就是控辍保学,就是让适龄儿童全部重返学校,他们抓了五长制,县长、乡长、校长、村长和家长同来负责小孩进入课堂,还抓了学前学会普通话教育,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支持。三岁的儿童到幼教点学习普通话,学习文明习惯,然后他们进小学以后成绩就提升很快,学习的兴趣就很浓厚,所以群众很赞扬。第三大板块主要是革除陈规陋习,一是讲卫生,开展“五洗”;二是改变大操大办的传统观念,树立当家理财、财富需要积累的意识;三就是从娃娃抓起,为下一代培养讲文明、树新风的下一代,为乡村振兴集聚人才;四就是感恩奋进教育,通过讲文明、树兴奋的运动,如今在大小凉山到处可以看见,坐到坝子里面晒太阳的人没有了。
央视财经记者 宋华:这是不是也是巩固咱们脱贫攻坚成绩的一个重要手段呢?
四川省委常委 曲木史哈:是的,你看坐到坝子里面晒太阳的没有了,等到政府送温暖的人没有了,相反到田里干活的多了,外出打工的多了,兴办旅游的热闹了,所有儿童全部进入了学校、教室,讲文明、树新风,为我们凉山彝区今后迈向乡村振兴培养了很多今后留得住、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应该说讲文明、树新风是脱贫攻坚一个重要的抓手,不仅为脱贫攻坚发挥了作用,今后巩固脱贫攻坚需要它,今后实施乡村振兴更需要它。
央视财经记者 宋华:史哈常委,我知道您也是彝族人,现在在三河村新村的中心广场上,有上百的彝族乡亲们正在跳着达体舞,您能不能向我们的观众朋友们也介绍一下您的家乡,推荐一下达体舞?
四川省委常委 曲木史哈: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大小凉山是一个神奇美丽的地方,这里资源丰富,人民群众善良好客,欢迎你们大家有机会到凉山考察、旅游观光,寻找发展的机会。现在你们看见的这些三河村的群众,他们载歌载舞,正在歌颂脱贫攻坚,感恩党中央、感恩发达地区对他们的帮助。他们跳的舞叫达体舞,是彝族民间集体舞,每逢喜事、高兴事,大家就会聚在一起,通过跳舞来表达感恩之情,通过跳舞来交流感情,我们也希望他们以这种饱满的精神状态对未来充满信心。祝三河村在未来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走出自己的特色,走出自己的希望。
央视财经记者 宋华:前不久,四川省表示已经基本完成“两不愁三保障”任务。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四川省的扶贫机制体制有哪些创新之举?
四川省委常委 曲木史哈:归纳起来,我们有创新特色,大概在六个方面。
第一,我们2018年在全国率先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四川扶贫”共用商标品牌,运用市场经济品牌价值的理念,来推动四川扶贫产品好卖,卖好价钱,通过这一措施,现在全省有2000多户企业,5800多个产品,使用了“四川扶贫”共用商标。而我们政府主要是通过电视、报刊、杂志、公共场所的宣传,来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实践证明,这一措施对扶贫产业带动效果很好。
第二,我们2018年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的活动,我们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动用了26万人,对625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了入户调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了10万多个问题,包括信息不精准,包括扶贫措施不对路,包括有些扶贫惠民政策没有到位等等,这些问题发现以后,我们集中了半年的时间来抓整改。今年看来,“回头看大排查”效果很好,对精准扶贫、精准施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我们创立了脱贫攻坚4项基金,在全省161个县分别设立了教育救助基金、医疗救助基金、小额信贷分险基金,还在11501个贫困村设立了产业周转金,这几项基金的设立,引导和带动了金融机构、社会资本5000多亿元投入到脱贫攻坚,有效解决了脱贫攻坚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资金不足上的问题。
第四,我们出台了激励、表彰、关爱、优抚一系列措施22条,对脱贫攻坚一线干部的支持政策,调动他们献身扶贫、励志扶贫,为扶贫多做贡献的积极性,效果很好。很多年轻人两口子都到了村里面参与脱贫攻坚,让他们在脱贫攻坚中找到了自身的价值。
第五,创办了互联网加代理记账扶贫资金管理模式。我们找高科技公司开发了软件,来帮助这些贫困村进行资金管理。贫困村只需要每个月支付200多元人民币,就可以购买服务,找到帮他们进行资金管理的对象,然后贫困村的村民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查到这个村上的所有账目、资金流向、使用方向,既解决了资金公开的透明度,也为资金使用精准、不浪费,甚至没有违规的问题,创造了制度优势。
第六,我们运用品牌连锁经营的模式,搞了医疗联合体和教育联合体,1000多所内地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帮扶了1000多所贫困地区的学校,他们之间建立结对帮扶关系,互换教师、互相培育、运用品牌,大大提升了贫困地区的教学质量和师资水平。同样也有100多家医院与贫困地区的医院联合办医,互派医生,互相交流医疗的技术,还通过互联网建立了远程医疗的指导优势,为贫困地区健康卫生扶贫做了积极的贡献。
我想这些都是我们在脱贫攻坚中的一些创新,一些探索,当然有些经验还要继续总结,继续提炼。
央视财经记者 宋华:今年以来,全球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加剧,四川省是如何克服困难、抓好脱贫攻坚工作的?
四川省委常委 曲木史哈:今年2月份春节以后,我们马上就启动了抗疫情与脱贫攻坚两不误的一系列措施,主要是四个方面。
第一是稳岗就业。四川建档贫困户,他们务工收入占了自己收入的一半以上。所以外出务工就业增收是扶贫的一大重要措施。为了解决他们务工收入不降低的矛盾,我们率先与浙江省、广东省建立了健康码互认关系,只要有四川的健康码,广东、浙江他们就接收,所以这个效果很好。第二就是我们开通了春风行动专列,专门的班车送这些农民工直接到务工地,有效缓解了在疫情影响下他们外出不便的问题。第三就是我们加快复工复产,扩大投资,增加就业的机会。由于扩大农村投资、扩大扶贫投资,很多农民工就在家乡找工作,就近就业,解决了这些难题。
第二个措施就是搞消费扶贫,发挥消费对扶贫产品的带动作用,让贫困户通过产业增收,我们除了运用互联网电商平台大搞网上促销以外,还在高速公路、火车站、机场、物流中心、批发市场、超市都设立了扶贫产品专柜,来推销扶贫产品,还动员高校、部队、学校、医院、机关等社会献爱心,购买扶贫产品,来带动他们的增收。
第三个措施就是瞄准市场,抓产业补短板。今年在疫情的影响下,有些产品市场价格上扬很快。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今年侧重抓了一个是生猪恢复性生产,一个是水果,另一个是蔬菜,这几个品种今年相对市场价格上扬稳定,所以对群众增收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第四个措施就是我们建立了防止返贫的监测系统,把收入不太稳定、就业有风险,或者生病纳入了我们监测的范围,一旦他有可能返贫,我们就给他增加一条扶贫措施,增加一个帮扶内容,让他的扶贫成果能够得到更加巩固一点。
央视财经记者 宋华:我们在大凉山采访的一个感受,和医疗、养老等需求相比,当地对于教育格外重视,在这方面,四川省有哪些具体的举措,投入怎样?成效如何?
四川省委常委 曲木史哈:教育是我们脱贫攻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一个最有效的手段。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教育是第一位的,所以四川省脱贫攻坚工作高度重视教育扶贫,我们围绕教育也采取了一些特殊的措施。
第一,抓控辍保学。四川省贫困地区,尤其是三州,甘孜、阿坝、凉山,特别是凉山州,在脱贫攻坚以前,有7万多学生从学校失学,尤其是女生读书的少,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把控辍保学放在第一位,通过县长、乡长、校长、村长和家长的配合控辍保学。 到目前为止7万多失学儿童全部返校,教育在贫困地区已经深入人心,所有贫困家庭都知道送小孩进学校是第一位重要的。
第二,抓校舍的建设。通过脱贫攻坚我们发现在贫困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寄宿制教育是质量最好、最受欢迎的一个手段。所以我们在凉山、甘孜、阿坝大力发展寄宿制教育,以乡中心校、县片区中心校和县中学为重点,不断扩大寄宿制的规模。应该说这几年四川建了3000多万平方米的校舍,4万多套教师的周转房,全省有接近70%的小学生进入了贫困地区寄宿制学校,80%多的初中生进入了寄宿制学校,教学质量大幅度提升,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增加,性格也有明显的好转,学习的兴趣也大大提升。
第三,抓教师的配备。因为返校的学生多了,再加上教育改革,不搞大班制,因此贫困地区尤其是农村教育缺乏师资,所以我们这几年解决了2.3万名的老师,补充到脱贫攻坚一线的教学岗位,像凉山就解决了3000个教师的编制,来满足脱贫攻坚贫困地区一线教学的需要。
第四,抓困难学生的资助,帮助他们顺利地读完学校。我们出台了优惠政策,所有贫困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实行15年免费教育,3年的学前教育,再加3年的高中,在9年的基础上15年,甘孜、阿坝全部推行了。另外我们还实现了9+3,初中毕业以后,再读三年的职业教育,让他们就业,来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增收。凡是上大学的每年要补助生活费4000元,4年就是2万,上中专免费,所以这些资助政策让十几万贫困家庭受益,顺利地完成了学业。
第五,抓师资的质量培训。因为要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师是关键,所以我们对师资进行了大规模的培训,质量的提升,严格的管理。
第六,抓对口的资源,浙江、广东对口帮扶四川贫困地区,它们把它们的优势——人才、教育资源输送到四川,我们省内的发达地区也搞省内对口帮扶,把他们优势的教育资源输送到贫困地区,通过教育帮扶,帮助提升老师的水平,帮助解决一线老师的缺额等,来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过去我们之所以失学儿童那么多,主要是少数民族地区,汉语的理解能力比较差,我们发现这个以后,按照国务院扶贫办的要求,在凉山州进行了学前学会普通话的试点。通过试点,发现效果很好,现在是全面推广。所以凉山州的所有村都建了幼教点,三岁以上的儿童进入幼教点,学普通话、学文明习惯,这个大受家长的欢迎。首先交给了幼教点由老师管,家长劳动力解放了,他可以有时间去从事生产劳动,创收了。儿童也喜欢,进了幼教点小朋友多,他自己的兴趣、爱好也广,性格也好了,而且文明习惯学到了,普通话的理解力增强了。到了小学以后理解能力增强,学习成绩进步,学习有兴趣。因为辍学的一个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成绩不好,没有兴趣,不想学,所以学前学会普通话,家家户户都非常欢迎,效果很好。
另外为了让学生有出路,我们大力推广了职业教育、搞校企联办、介绍工作,通过职业教育出来的学生,现在就业率都是百分之九十几,效果很好。
通过这几年教育扶贫的开展,整个四川贫困地区教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是教学的条件、教学的设备、师资的质量、学生的兴趣都有历史性的巨变,像凉山州,脱贫攻坚以来,7年教育的变化超过了过去60年的变化,这也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