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为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被确定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遗产日,从2006年起设立。2016年9月,国务院批复住房城乡建设部,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本次活动以“非遗传承 健康生活”为主题,以非遗展演活动、非遗成果展、“非遗购物节”活动、《凉山彝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为内容,让群众可以近距离了解非遗、感知非遗。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宣传活动精彩热闹
上午9时30分,非遗展演活动在热闹的龙狮灯表演中拉开帷幕,铿锵有力、热闹非凡的锣鼓阵阵响起,一条金色长龙在展演现场翻腾起舞,精彩的技艺表演赢得观众阵阵掌声。舞蹈《朵洛荷》身着彝族服饰的女子打着黄油伞,伴着优美动人的歌曲缓步出现,舞者们微低着头,踏着轻盈的舞步,舞蹈与服饰的完美结合,展示出了彝族民族文化。随后,表演的女声独唱《吉祥凉山》、器乐联奏《彝寨风情》、舞蹈《阿妹圆舞曲》、合唱《我和我的祖国》等节目精彩上演,期间与观众互动的健康知识问答环节更是将活动氛围推向高潮。
“这个银饰皇冠好精致,咋个做得出来哦。”在非遗成果展彝族银饰展区内,来自市内的蒋建华和同伴对着彝族传统手工艺发出惊叹。在展示区域,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组织了彝族银饰、彝族漆器、绿釉、彝绣包包、彝绣玩偶等我州特色尤其是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代表及传承人在现场进行互动体验活动,提升群众和游客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和认知,同时突出我州非遗+扶贫的实践和成果。
“你之前晓得有凉山彝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吗? 不晓得的话可以把手册拿回去了解一下。”在现场,除了有精彩的表演,精美的非遗产品展示,还有深入人心的非遗保护条例宣传。每个前来驻足观赏的群众都会有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非遗科的工作人员前来普及宣传非遗文化,这样细微的举动,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遗产保护社会氛围。
我州历来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全州现有国家级非遗名录18项、省级非遗名录111项、州级非遗名录279项,12名国家级、116名省级、369名州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和2个省级非遗传习基地。多年来,凉山非遗传承保护利用工作持续领跑全省第一方阵。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让广大游客体验口耳相传、心手相授的民间艺术,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我州非遗保护部门进一步加强非遗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把旅游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重要载体,全面推进非遗保护工作。
首届“四川非遗购物节”成重头戏
据了解,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四川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由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委网信办、商务厅、省扶贫开发局、省中医药管理局、省体育局等单位联合举办,活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力推动脱贫攻坚、创新开拓传承空间,各项活动聚焦主题、内容新颖。受疫情影响,今年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将以网络平台为主、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
今年遗产日活动的重头戏,是我省在阿里、京东、拼多多、东家、快手、美团、苏宁等10余家电商平台举办首届“四川非遗购物节”,汇聚了全省100余位非遗传承人、139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500余家非遗店铺及相关企业、5000余款四川非遗特色产品共同参与非遗“云消费”;淘宝、拼多多将推出四川非遗购物专场。
“2020四川非遗购物节”我州精选了会理绿陶、彝族漆器餐具、装饰品、传统彝族服饰、创新彝族手工工艺产品、彝族特色时尚单品、彝族银饰等种类,涉及11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涵盖会理绿陶、彝族服饰、彝族漆器、彝族银饰4个项目,极具特色,内容丰富的非遗产品将通过互联网走进群众身边,让广大群众感受凉山非遗的无限魅力,享受非遗保护成果,进一步提升文化自信。